母亲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
张思凡
1. 摘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地研究探讨了母亲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本文
厘清了母亲教养方式的概念、分类以及其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考察了母亲教养方式对
孩子认知发展、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积极的母亲教养方
式能够促进孩子各个方面的心理发展,消极的母亲教养方式则会对孩子的认知、心理健康和
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还讨论了母亲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存在性
别差异。本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母亲教养方式的理论,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
创新在于通过文献归纳,较全面地解释了不同教养方式的影响机制;同时分析了性别差异,
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母亲教养方式;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心理健康发展;社会性发展
2.母亲教养方式和孩子心理发展的界定
2.1 母亲教养方式的概念
关于母亲的教养方式,心理学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 张文新(1997)认为母亲教养方
式是母亲在抚养子女过程中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1]。Darling 和 Steinberg 认为,母亲教
养方式是母亲稳定行为的集合,母亲的态度、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模式[2]。
陶沙、林磊(1994)认为母亲教养方式是母亲在与儿童的日常交往中所表现的特定行为模式,
涉及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如何对待儿童的要求、如何控制儿童、怎样运用惩罚、对儿童的成就
要求及对儿童教育的一致性等方面[3]。张丽华(1997)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定义是:在教养
过程中形成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幼儿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4]。关于母亲教养
方式的定义还有很多,大致都有以下三个特点:在抚养子女过程中体现的、比较稳定的、教
养态度和行为等的集合。
2.2 母亲教养方式的分类
母亲教养方式的分类讨论开始较早,国内外不同的心理学家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分类。早
在 1939 年,美国心理学家 Symonds 就率先研究母亲的教养方式并将其分为了接受——拒绝
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5]。鲍姆令特(1971)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
放任型三种,麦考比和马丁(1983)在其基础上,把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按要求和反映两个
维度又进一步分为溺爱型和忽视型, 从而产生了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经
典类型的分类,这种分类方式被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广泛采纳[6][7][8]。
中国心理学家白燕将母亲教养方式划分为放任型、 溺爱型、专制型、启发型[9]。林磊
认为母亲教养方式可以分为积极型、极端型、成就型、溺 爱型、严厉型[10]。各个心理学
家分类的角度不同,产生的类别也有区别,许多分类的基本方法是按照母亲对孩子的接纳程
度、控制程度、稳定性、具体教育方法(鼓励或惩罚)的不同进行分类,如溺爱型是高接纳、
低控制、高稳定和高鼓励。
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一种完美的分类方式可以概括所有的母亲教养方式,许多母亲的
教养并不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或是其教养方式的特点介于分类标准之间,兼具多种分类标
准的特点。在近年来关于母亲教养方式的各类研究中,学者除了以传统研究分类因子作为变
量外,还会选取社会关心的温柔理解、鼓励、严厉、溺爱、过度控制等变量,选取相应的量
表进行研究。